[导读]宜兴湖镇竹海,是在江浙地区一个小有名气的景区。这里漫山葱郁,竹林丛生,山势舒缓,尺度宜人。然而,它的环境却与人们对山野乡居的浪漫想象有很大不同,很难与如此诗意的环境相匹配:传统江南民居寥寥无几,欧 ...
宜兴湖镇竹海,是在江浙地区一个小有名气的景区。这里漫山葱郁,竹林丛生,山势舒缓,尺度宜人。然而,它的环境却与人们对山野乡居的浪漫想象有很大不同,很难与如此诗意的环境相匹配:传统江南民居寥寥无几,欧式的柱头与中式的窗扇无缝连接,大理石拱窗与灰瓦白墙堆叠混搭……这也是富庶的江浙地区的普遍场景——村民们依托优美的山区竹海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或早早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做生意,或留下来经营餐饮、农家乐,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将自己的家乡改造为琳琅满目的“现代民宅”。
这座房子坐落在竹海景区不远处,背靠竹山,小溪潺潺,然而周围却混杂着面目全非的现代民宅。传统的江南民居已消失殆尽,新的建筑都是典型的“现代乡村民宅”,方方正正的体量满当当地塞进每户的宅基地中。这座房子也不例外———多年前修建的时候,为了能够建造更大的面积,这栋房子拥有了十分“奇特”的高宽比,主人又在委托设计之前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加建。
改造需求:
把大众点评排名第一的农家乐餐厅,升级为兼具餐饮住宿两种功能的民宿
改造难点:
缺乏公共空间、外部景观;空间分隔无序、混乱、加建庞杂
核心问题:
如何在混乱无序的村落中营造一个高品质的度假酒店
改造亮点:
1.用镜面拉伸楼梯间视觉高度
2.屋顶露台引入斜角的设计成为新的标志性元素
3.首创“竹筋墙”,柔和有质地,又富有本地特征
4.选取的卵石、土布,现场设计、制作的家具陈设使用当地拆除的老木改制
建筑外观
项目的初始任务不算复杂,即:由餐饮功能转变为住宿为主的功能,并提升居住品质。业主是竹海地区早年第一批从事农家乐生意的本地人,非常开明,对风格并没有提出更多要求,只是希望能够在预算内完成改造,并尽量保留已经加建的部分。模糊的任务书令建筑师需要帮助业主明确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炼整个项目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在混乱无序的村落中营造一个高品质的度假酒店。
我们选择竹海本地生产的竹材,以竹格栅将完整庞大的立面“化整为零”,弱化建筑给紧凑的前院带来的压迫感,并与人的尺度呼应;并引入了一面连续的院墙,元素非常清晰:毛石基座,纯白墙面,以及竹钢压顶,勾勒出明确但友好的领域分界;且由于其适中的高度,周边的村民常常坐在院墙上晒太阳,聊天,令其拥有了较之停车场更为亲密的空间氛围。在院墙正面两端开口,但由于建筑入口并非居中设计,因此引发了不对称的流线,在距离建筑忽近忽远的空间关系中延长空间序列,从而使建筑与公共道路获得了相对模糊与不确定的空间关系,借助基地的自然元素,形成树荫、光影与气流的交集。
反复加建带来的庞大建筑体量与乡居村落的肌理十分矛盾,对建筑功能的定义与转变进一步模糊了对使用者的画像描绘与定位。改造不是以预设的理想空间模式对现实削足适履,而是改善原有不便的条件并发掘出其优点,作为突出的个性表达出来。设计是从平面布局入手的。建筑所处的位置(村主路入口一侧)有着较其它民宅更为确定的公共性,但却一直用于停车。我们将原有的停车功能转移至对面区域,并通过景观的操作补偿加建后公共性的缺失。
建筑室内
民宿中及其重要的公共空间,在原建筑中极为缺乏;原建筑外部景观资源又较为欠缺,于是空间的公共性只能由有机组织的楼梯井和首层空间来承担。
由于砖混结构可改造的余地很小,楼梯间的体验与氛围就只能从内部争取。我们将书架的新功能置入楼梯间,并将顶部和底部封上镜面,令楼梯与通天达地的书架在反复反射中形成绵延不断的视觉效果,凭空“拉长”了楼梯间的视觉高度。
江南本地有用石灰混合草筋或纸筋抹墙的传统做法,经济有效。业主提出,有没有可能以处理过的竹丝替代纸筋?但是竹丝比纸筋和草筋更硬,令我们担心上墙后会不会突起影响使用感。与工匠共同进行了若干次试验后,确定了竹丝的粗细/长度与比例,保证涂料韧性强度的同时又不会突出墙面,作为“竹筋墙”,与纯白的涂料相比,柔和有质地,又富有本地特征。
对于首层空间,我们完整保留了三面大窗。这是业主当年建造这座房子时候专程订购的完整大块玻璃,彼时交通运输材料订购极为不便。这面连续的玻璃窗墙面也让这座房子成为当时村子里颇为惹人注目的存在。建筑师着意保留下来这三面大窗,令其隐退入立面的第二道层次,在新建筑中的存在也不违和。
窗之间的差异被前所未有的强调,进而带来了房间之间的差异。原建筑中千篇一律的窗洞与强行加建的阳台,转变为不同的大小与框景、障景方式,适应不同房间的气氛。加之室内选取的卵石、土布,现场设计、制作的家具陈设使用当地拆除的老木改制,使这些平面上看起来近似的客房在实际体验中却丰富自由,别具一格。
建筑的二层至四层,原本是分割明确的“隔间”式酒店。与其说这是“一个”建筑,不如说它是一个建筑体内一个个完整的不同的房间的并列与集合。没有视觉连贯性的室内,墙体布置固定,阳台被挤出室内结构体系获得相对的自由。陌生反常的形式成为一种途径,让视觉上的整体性得到强化,避免了“隔间”酒店的过于封闭,让人意识到建筑是一个整体。
阳台形成的进深与竹木材质的传统联想,强化了向外观景的仪式感,并通过不同方向上的空间尺度,光线的照入形式与明暗光影来强调。窗口的限定有助于视线的引导,通过对窗户的强调让观赏者与外部景观的区别更为明显;同时也强化打开窗一瞬间的感受:光线会变化,风会吹进来,人看到远山雨巨大的苍穹,感受到湿度、味道的变化——窗扇作为介质,建立身体和外部的关系。建筑北侧的露台,由于一层屋顶的承重限制无法上人,我们借鉴了“美人靠”的形式作为围栏,友好地提示客人不要入内;并在地面铺以一层厚厚的细沙石,树木穿过露台于木隔栅恣意生长。
屋顶的露台,由于结构关系无法拆除全部屋顶,于是我们引入斜角的设计成为新的标志性元素,允许大范围的天光撒入室内,建立了人与光的亲密关系。同时,高耸的屋顶成为了一幅山水竖轴,推开门扇便走入画中,云起时云气飘渺,竹林中光影纷繁。这幅画中,不仅仅是蓝天白云与山林盛景,更是日出日落的日常作息,与阴晴雨雪的季节变幻。
建筑师后记:
作为一个小小的乡村建筑改造项目,云见精品度假民宿的设计本身并没有宏大的诉求,也并未刻意重现已消失殆尽的传统乡村风貌。它具有乡村民宿的典型特征,如小规模,处于乡村环境中,业主作为土生土长本村人的身份等;但建筑形态并未回应人们对于“传统乡村”的想象,这让它又变的不那么典型起来。我们的工作更侧重于重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对业主和顾客居住期待的回应,以及对建筑本体功能关系的优化调整。设计逻辑十分简洁明确,甚至可以称之为“保守”,但是却令建筑改建前后呈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反差。
对于乡村建筑来说,如何实现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在富裕却风格混杂的江南乡村中,传统与乡土在建筑形式上的直接转译反而推远了建筑与乡村的距离。云见精品度假民宿大部分的设计方法似乎是反“民宿”的,这是酒店回应真实乡村环境的另一种态度,也是我们寻找不同于传统乡村酒店设计态度的一次尝试。
现在的云见,依然有不少细节尚待完善。每次我们回访做客,业主总会提出新的想法,例如如何补建后院景观,修整建筑前的小山丘等等;而由于原停车场的南移以及与邻居宅基地分界线的争议,导致原有的一个小鸭舍被填平,也是颇为遗憾的一件事,若能在后院或小山丘寻一个地方给鸭子们做一个新的鸭舍,想来也是一个有趣的点子。所以,云见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有更多独特的属于主人的细节,成为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乡村民宿”。
(本文来源:网易设计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